相隨心生,境由心轉
佛說:【依報隨著正報轉】。相貌、身體是屬於依報,所以也會隨著我們的心念而轉。但是,我們必須明白,美醜的因素不是取決於貌相的本身,而是決定於內心深處那一念心的美與醜。一個心地善良,懂得處處關懷、幫助他人的人,從他的內心深處就能散發出一種慈愛、和祥的光輝,而這種光輝能讓人感到溫暖,而使人樂於接近他,並為人所愛戴。否則的話,即使擁有再美麗的臉蛋、魔鬼的身材,而做的卻是人面獸心的事,那也不過是披著人皮的畜牲,算不上是人!
相隨心生,不是說貌相會由醜陋而變得美麗、端莊。若面相可從醜小鴨搖身一變成了白天鵝,那不成了天方夜譚,神話故事了嗎?相由心生是說,一個人的氣質以及內在的涵養可以改變人的特質,讓人感覺到有深度,且變得和藹可親、平易近人,有一份特殊的攝受力在。而這種攝受力能令人感到有一種無可抗拒的真誠與喜悅。而那種歡喜不是表面膚淺的相好帶給人的感受所能比擬的。
「相」是生滅的,青春也會老去,隨著年歲的增長而逐漸地凋謝,最後也會變得老態龍鍾、頭童齒豁。唯有誠摯、慈愛的心,才能令人敬愛,讓人難以忘懷,歷久而彌堅。儒家說:【讀書在於變化氣質】。氣質好的人,不見得長的多?美麗、挺拔,但是卻能由他的身上散發出一種氣息而能震懾大眾,為人仰慕,樂於親近,從他學習。所以美講求的是內在的氣質,而不是外在的形象。一個沒有內在而僅有外表的美,是經不起時間的考驗與摧殘,最後還是不免凋謝,那只是短暫的表像而已。
真正的「相」好是源自於內在的慈悲、一顆善良的心,那才是永不凋謝,永遠令人難以忘懷和敬愛的。這種的相好是【誠於中,形於外】的,是從修身養性、斷惡修善之中慢慢累積培養出來的特質,這種相好才是真的彌足珍貴。
人的相貌隨著我們這一念「心」的善惡、美醜在改變,就如同一個人審美的觀念也隨著外在的緣在改變而有所不同一樣。譬如說,有的人喜歡花,而有的人卻討厭花,甚至對她敏感;有的人很珍惜,但有的人卻無所謂,這也是形相隨著人的心念在改變。有的人雖然不認識,看起來卻很有親切感,有一種想要去接近他的那份衝動,想與他做朋友;但有的人,雖然衣冠楚楚,人模人樣,可是卻令人討厭。這不也是相隨心念轉嗎?
有緣者,看起來就喜歡,就想多親近;若無緣,即便對方極力地示好,還是不喜歡,對他的一舉一動就是看不順眼。所以說,【相由心生,境由心轉】。境緣的好壞、美醜、欣厭其實都在我們自己的一念心性之間而已!
修學的目的在於修因證果,唯有修因證果後才能在差別中過著平等的生活。「差別」指的是「相」上有差別,但在性體上、理體上是「空無」的,沒有差別,且在受用上也沒有差別。
換言之,一個開悟的人,知道一切法平等,是沒有分別的。例如,世間的行業,每一種行業都是平等的,沒有職業上所謂的高低、貴賤的分別。職業之所以有分別,是人的因素。那是因為人有「情」執上的差異,而非職業本身有別。任何職業都是服務社會,以付出自己的體力而獲取一些代價而已,因此哪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一切的分別只因人心不平等的緣故。
覺悟的人,無論從事哪一行業都自在快樂,沒有掛礙,不會因為當了總統、做了大官、或是經營大的企業就覺得很了不起,不可一世;或者身為一個市井小民,幹一些體力上的粗活,收入低微就覺得很丟人,矮人一截,甚至抬不起頭來。這些都是凡夫個人的淺見,一種不成熟的看法與知見。
職業是平等,沒有高下的區別。社會是多元化的結構,有各種不同的需求,當然相對地也會有不同的行業應運而生;有了不同的行業就需要有不同的人才來配合、適應。如此各盡其職,各展所長,社會分工才能和諧,才不會失序錯亂。一個社會或國家其領導階層固然重要,他們能夠帶領人民、或這個社會、國家邁向安居樂業、國泰民安;但若沒有其他階層、社會中堅分子的協助與分工,則上位者的政策、任務或目標如何能夠達成?人畢竟是群居的動物,必須分工合作,各司其職,若沒有基層分子的苦幹與實幹,如何能落實貫徹上位者的理想與遠景?
我們試想,若只有將帥而沒有兵卒如何能行軍作戰、保衛國家人民?人人若只想當老闆、總經理,沒有基層的員工,公司的業務又如何推動?又如一個美麗的大都市,若沒有打掃街道的清道夫或基層的環保工作人員每天辛苦的清理環境,幫助運送垃圾、廚餘、廢棄物等,則市容就汙穢不堪,甚至臭氣沖天。再則若沒有基層的員警幫忙指揮交通,則市區的街道交通必定打結,亂成一團,因而寸步難行。所以,職業是不分高低貴賤。對一個社會、國家來說,任何行業、工作都平等重要,都在扮演社會進步「推手」的角色,不容有分別的歧視。職業之所以有分別的歧視,主要是因為人心不清淨、不平等所導致的結果。那是個人自己的問題,不是外在境緣上的差異,這就是所謂的【境由心生】。明白人,做任何事都自在無礙,因為他瞭解所作的都是在為人群服務,無非是盡自己為人應做的本分而已,有什麼高低、尊卑之分呢!
如何才能達到這種境界,使現前的生活變得自在、快樂,而沒有憂愁與煩惱呢?這必須得力於多聽經聞法,以開啟自己的智慧之門。今天我們之所以有煩惱、有分別、有執著,其緣由都是【迷於事、昧於理】的關係,對於諸法實相的事理不明白之故,所以才會起惑造業,因而有了生死上種種的苦惱。這完全是現前這一念心「迷」失了自性,所產生的障礙。
佛經上開導、教化我們迷障有三大類:現行、種子與習氣。
一、  現行:即是眼前的境界相。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所產生的種種現象。以「身」來說,我們不明白這些事相真相的來龍去脈,所以在順逆、善惡的境緣中生出種種的分別、煩惱。如在順境中有了貪愛,一昧地就想佔有、取得,所以無所不用其極,因而造作了許多罪業;相對地,在逆境當中,不免生起嗔恚、嫉妒與障礙的心,於是與人相處時就有了愛惡情仇、是非人我的念頭。因為有了這些取捨得失的心,所以導致煩惱不斷,以致在境緣上經不起外在環境的誘惑,於是引發了內心的貪嗔癡慢的種子而起了現行,所謂「內神通外鬼」。
二、種子:指的是【阿賴耶識】所含藏的善惡的種子。種子是「因」,遇「緣」就起現行,能障礙菩提大業。
三、  習氣:習氣是與生俱來的業障,這種障聞薰成種,很難盡除。就像裝過酒的?子。雖然酒倒光了,且洗刷得乾乾淨淨,但是酒味還在,無法盡除,需假以時日,慢慢地消除。
一般來說,現行的煩惱,若有禪定、忍辱的功夫就能克服,但斷習氣一定要開智慧才行。我們瞭解生活在現今工商業極度開發與競爭的社會下,幾乎沒有自己生活的空間,彼此接觸頻繁、競爭過於激烈,壓力很大。然而生活的空間,往往是須藉清理挪減而留出來的;就如同心靈的空間,需經思考開悟而擴展的。打橋牌時要把我們手中所握有的這副牌,不論好壞,都要把它打到淋漓盡致。人生也是如此,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事,而是在於我們處理它的方法和態度,假如我們轉身面向陽光,就不可能陷身在陰影裏。當我們拿花送給別人時,首先聞到花香的是我們自己;當我們抓起泥巴拋向別人的時侯,首先弄髒手的也是我們自己。 一句溫暖的話,就像往別人的身上灑香水,自己也會沾到兩.三滴。因此,我們修行,時時刻刻要心存好念、口說好話、身行好事,這才是持戒佈施、惜緣種福。我們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磨擦,有些不經意的話秤起來雖然不重,但稍一不慎,便會重重地壓到別人心上,俗話說:【利刃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很難平】,所以,說話必須善巧。
同時,修行人心量要大,要有智慧,也要訓練自己,不要輕易被別人的話擲傷。隨時善護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就能心得清淨遠離煩惱,而自在快樂了。今天我們有這個殊緣遇到淨土念佛法門,而淨土念佛法門它是伏煩惱、斷習氣最有效的法門。只要一句佛號念到底,心裏沒有其他的念頭,萬緣放下,一心專念。任何念頭起來時,還是繼續不斷地持誦,不去理會,若真能做到天塌下來也不管,如此念佛才算老實。時日一久,功夫自然得力,心才能清淨,所以古德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佛。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udus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